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在理想条件下,资本总是会流向产出最高的部门,通过追求自身回报最大化的行为促进整体社会财富的积累。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资源往往无法得到最有效地利用,市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由专业的组织代替资源所有者行使配置资源的权力,例如风险投资基金。另一方面,通过人为地设立规则,也能够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加以促进。几百年来关于现代公司的制度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服务于此目的。
“众筹”作为一种集合人力、资金共同“办大事”的方式,虽然很早就出现,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成本大幅下降,“众筹” 被赋予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和更大的实现空间,被赋予了更大的可能以及正在被证明为更加符合这个巨变时代的一种发展模式。人与资本组合的价值最大化,无论如何都是今天发展中最需要关注的核心要素,而杨勇的实践恰恰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示范。
在我自己的研究中,知道中国企业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一直希望能够具有真正的全球竞争力,而现实是我们一直处在一种跟随、学习和被动发展的过程中。这里面有技术的原因,有资本的原因,也有人才和机制的原因。我感叹于“众筹”模式,是因为这种成长方式,是基于人与资本组合价值最大化的方式,很多年前在我的著作里就阐述过这样一个观点:领先的跨国企业与中国企业之间最后的差距,一定是人力资源的差距。如果我们的企业不能够切实解决人的价值如何发挥的问题,我们也就无法真正走到领先的道路上,关注华为的人一定关注到“以奋斗者为根本”的核心理念,如何让更多的企业和管理者,以一种更加容易的方式,来释放人的价值,“校友智库式众筹”应该是一个值得借鉴的选择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众筹融资模式在发达国家兴起10多年时间,由于他们拥有较完善的投融资体系、更成熟的社会契约文化,“众筹”体现出的更多是交易型融资。在中国,由于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制度环境,作者认为“中国式众筹”的核心不是“筹资”而是“筹人”。即将众筹项目未来发展所需的资源提前锁定为股东,变外部交易为内部合作,以资源匹配、激活和置换实现共赢。通过众筹项目对股东的正向回馈,增强股东在过程中的参与感、归属感,使其不再简单扮演出资人的角色,而是主动地将自有的资源和众筹项目进行组合。
“人才众筹”的概念,类似于企业IPO,将人才未来创造的收益提前变现。投资人“购买”一部分该人才的“股票”,而被投资人则通过让渡自己未来的一部分收益权增加现阶段的财务自由,从而能够更加专注于价值创造的工作本身。这样的人才可能是优秀的学生、创业者、企业高管,也可能是拥有稀缺专业能力的人。作者认为,在人力资源严重错配的当今社会,通过“人才众筹”将优秀的人才从桎梏中解放出来,具有重大的意义。